【热闻】乐山:科技赋能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

四川经济网   2023-03-30 19:01:55

阳春三月,正是春耕春种好时节。


【资料图】

在乐山市五通桥区冠英镇、夹江县黄土镇广袤的田野里,智能大棚、机器育种……到处是一片繁忙的“春耕春种”图。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。如何助力农业现代化生产,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?

乐山市五通桥区冠英镇“稻姜现代农业园区”、夹江县黄土镇“邦力达乐山为农服务中心”,通过科学种植、粮经轮作,让农业提质增效。

五通桥区:大棚种姜 亩产超8万元

近日,记者来到五通桥区冠英镇稻姜现代农业园,只见田野里处处都是绿油油的蔬菜、白茫茫的大小“温棚”……无不荡漾着丰收的喜悦和希望。

五通桥区冠英镇稻姜现代农业园区

“按正常季节种植的生姜,每亩近6000斤,每斤约7元,每亩利润约1.5—2万元。”在园区智能大棚生姜种植现场,冠英镇许村二组种姜大户许红拿着从泥壕里种植的姜种告诉记者,“在智能大棚里种植反季节生姜,使用地暖管、水肥一体化技术,亩产约3000斤,每斤近30元,每亩利润可达4—5万元。”

许红在智能大棚里种植姜种

目前,在许红的带领下,已带动村组400多户种植生姜900多亩,实现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。

据介绍,冠英镇立足河西优良的水稻种植条件,以及生姜种植近600年的历史底蕴,科学规划,退林还耕,高标准建设,核心园区流转土地4800余亩,通过就地务工、保底分红等方式,带动园区农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.24万元。深入推广“水稻+生姜”的粮经复合种植,实现“一田三季、同田多收”,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,试点的30亩第三代反季节生姜大棚,实现全年均可种植生姜,亩均产值超8万元。深度联合2个联合社、44个合作社、15个市级及以上家庭农场形成农业产业联合体,带动1509户4527名农户增收648万元。

“园区通过党政干部和群众的努力,只用了六个月时间,便创下了省级三星级园区。”冠英镇党委书记刘驰表示,我们将依托冠英镇稻姜现有发展格局,规划稻姜轮作核心区、粮油示范核心区、园区大小环线、综合服务中心、智能反季节大棚、仓储物流中心等合理布局,囊括核心区面积5973亩、辐射带动1万余亩;布局建设“稻+姜”功能农业示范基地1500亩、“两个替代”绿色农业示范基地300亩。

夹江县:机械化播种 每亩只需30秒

走进夹江县黄土镇“邦力达乐山为农服务中心”,在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乐天农业”)的播种车间里,分盘、覆底土、淋水、播种、盖土、叠盘、码垛……工人们正在用自动化播种流水线开展机插秧播种作业。

公司全流程智能化水稻育种流水线

“这个叫作旱育种,这套今年新投用的全流程智能化育种流水线,是公司的第四代水稻育种线。整个流程只需要3个人就能够完成操作,每小时能完成3000盘秧盘的水稻播种,一亩地播种只需30秒,相当于150亩水稻田的播种。”乐天农业负责人王涛告诉记者,“和以前传统的水田育种相比,这套育种流水线在育种效率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,通过智能化控制,播种密度更均匀,播种量更精准,大概能节约种子用量的10%。”

机械化育秧

在乐天农业集中育秧中心,只见叉车陆续将一垛垛已经出芽的水稻秧盘运送到育秧田边,然后用传送带将其传送到秧田,工人们则忙着摆盘,并覆盖上无纺布,以便保湿防晒。

“今年,我们承接水稻育秧订单业务已超4万亩,3月9日开始育秧,目前已完成育秧面积1.5万亩,预计会持续到4月15日。”王涛说,“头批3月9日下种的秧苗已经揭膜,预计还有10天可以移栽。”

“开展水稻集中育秧,能避免降雨、干旱等不利天气因素干扰,确保秧苗安全。机械化育秧的秧苗质好量大、成活率高,更方面机械化耕种。”夹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樊虹秀介绍,“今年,全县6家集中育秧服务主体计划完成水稻育秧面积15.2万亩。”

近年来,夹江县聚焦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粮仓”,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为抓手,深入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扎实抓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工作。全县培育以粮食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900余家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家,配备了智能提灌、育秧播种设备等现代农机装备5.6万台套,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覆盖率达到80%。

(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培路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