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日报:“茅奖”这座富矿值得影视业发掘

经济日报   2023-08-19 09:15:50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近期,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引发关注和热议。《雪山大地》《宝水》《本巴》《千里江山图》《回响》5部获奖作品,不仅反映时代变化,更突出人性和情感表达,展现了新时代文学的新风貌和新气象。值得期待的是,这些作品大部分已走上影视转化之路,即将在荧屏上与观众见面。

近年来,文学作品成为影视剧改编的“宠儿”。影视剧制片人和投资人热衷于将文字故事搬上荧屏和银幕,获得市场与口碑双重认可。其中,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影视创作重要的“选题库”。从上世纪80年代的《芙蓉镇》《钟鼓楼》《平凡的世界》,到上世纪90年代的《长恨歌》《尘埃落定》《白鹿原》,再到《暗算》《推拿》等,每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有影视转化的成功案例。第十届茅盾文学奖《人世间》改编成电视剧后大获成功,让观众更加期待文学名著搬上荧屏。

文学加影视为何频出爆款?一方面,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,都有自身的受众群体。二者联姻就像一次“破圈”营销,能够突破原有圈层,被更多受众接纳和认可。另一方面,文学和影视都有各自的传播特点,二者合作有利于创新突破,产生新的题材和创意,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。

观众期待“茅奖”作品搬上荧屏,实际是期待影视产品回归内容为王。一段时间,影视产业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,有一些影视作品为迎合市场趋势,牺牲了艺术品质和思想内涵。市场出现大量翻拍、续集、改编作品,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。一些作品盲目追求流量,忽视了受众真实的情感和需求。因此,影视市场亟需更多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,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市场的期待。

文学与影视一旦联姻成功,就会产生乘数效应,不断放大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。“一部文学作品也许只有30万人读过,但变成影视剧后会有300万人甚至3000万人看见”,此言不虚。数据表明,许多消费者在观看剧目后会选择阅读原著,被改编成电影以及电视剧播出后,相关图书热销,原著小说在线阅读率持续上涨。优秀文学作品借助影视化力量实现“破圈”,不仅有效提升影视产业发展质量,也能反哺图书市场,为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广阔舞台。

影视与文学联姻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,不仅需要一双“慧眼”,更要修炼“内功”,既要尊重市场规律,也要尊重艺术规律。如果急功近利,粗制滥造,那么不仅会伤害影视产业,而且会破坏原著自身的影响力。这也提醒相关从业者,在影视创新中要不断寻求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间的最大公约数。

促进更多文学作品成为影视行业的创意源头,还需要产业化运作。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,需要打通文学创作、出版发表、版权交易、衍生转化等各个环节,用更科学的手段探索、评估文学作品的改编潜力。随着IP产业化运作日益成熟,还会有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向荧屏,期待文学与影视双向奔赴,打造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IP。